“科普人”到“科普师”释放出的积极信号

时间: 2023-05-09

近日,中国科协网站发布一项关于科普专业职称评审的通知。该通知显示,中国科协将试点开展在京中央单位自然科学研究系列科普专业职称评审工作。此次启动的自然科学研究系列科普专业包括正、副高级职称和中级职称;专业方向包括科普研究、科普内容资源创作和传播。所有在京中央和国家机关部委、人民团体所属单位,在京中央企业及其所属单位,中国科协所属全国学会、协会、研究会,中国科协直属单位专兼职从事科普专业工作的人员均可申报。

值得注意的是,为适应新媒体传播时代要求,评审标准借鉴地方经验,将网络阅读量“10万+”的优秀科普作品等同于发表论文。正如中国科普研究所所长、研究员王挺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这是国家相关部门首次开展科普人才职称评定,也是首次在自然科学研究系列职称评定中直奔主题创设‘科普’专业。”

这次职称评定的背景是4月中旬,科技部官网发布《关于公开征求〈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修改草案)〉意见的公告》。该修改草案新提出,国家设立科普奖项,鼓励社会力量设立科普奖项;建立专业化科普工作人员队伍;国家健全科普人员的评价、激励机制,鼓励建立符合科普特点的职称评定、绩效考核等评价制度,为科普人员提供有效激励。对科普的重视成为此次修改的亮点之一。

科普为公众与科学之间搭起一座理解的桥梁,对一个国家的重要性毋庸置疑。进入新时代,国家把科普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位置,无论是高技能产业工人、高素质农民,还是普通民众,都需要具有相当的科学素养,才能更好地工作与生活。我们也看到,越来越多的中国科学成果被广泛传播,科学家精神得到广泛宣传,与科学有关的文艺作品涌现,各类知识博主兴起,科普呈现空前繁荣的态势。

科普不是小儿科,而是一门高深的学问。把科学知识里包含的最基本的深刻内涵表达清楚,让普通人能够理解,是科普人才最重要的能力。当前,科普工作者大致有三类。第一类是专职科普人才,比如科技场馆、校外教育机构的科技老师,以及专业的科普作家等。这类人才不仅要掌握比较宏观层面的科普理论知识,同时要有自己聚焦的专业方向。第二类是科学家,在完成科研任务的情况下,抽出一部分精力从事科普工作。第三类是兼职科普志愿者,比如医生、社区工作者等,利用业余时间开展科普工作。

此次科普专业职称评定着眼的正是第一类科普人才。以往,他们因缺乏职称评定渠道无法享受应有待遇,极大影响了工作积极性与稳定性。设立科普类职称是团结引导科普人才成长的重要手段,也将激发各行各业对科普工作的认同和重视。

事实上,这样的试点并非首次。2019年以来,已有北京、湖南、天津等10个省区市启动科普类职称评审工作。大家所熟知的科普网站果壳网,就有“姬十三”等7人通过了高级职称的评选,另有几十人获得中级职称和初级职称,这在民营企业中可谓独树一帜。而在湖南的试点中,直接设立了“科普师”的职称,进一步打破了户籍、地域、身份、档案等限制,畅通科学传播专业技术人员的职称申报渠道。

不久前,著名数学家丘成桐在一次演讲中表示,现在一些虚妄、虚假、夸张的科普会产生反向作用,需要组织一批真正的专家来推动科普教育。这不,“科普师”们来了。(来源:光明日报)

友情链接
郴州市科学技术协会 版权所有 网站备案:湘ICP备19009894号 湘公网安备 43100202000305号
地址:湖南省郴州市青年大道49号天一华府C栋裙楼6楼 电话:0735--2263915 邮编:423000

科普郴州

科普湖南

科普中国

成功!
信息!
警告!
错误!